微信扫一扫分享
盛夏的河套平原,生机盎然。华维集团董事长吕名礼携高管团队深入巴彦淖尔市,围绕智慧灌溉技术、可控农业模式的落地实践与未来深化合作展开了一系列密集且务实的考察交流。
政企携手,共绘蓝图,聚焦科创实业赋能核心。
考察伊始,吕名礼董事长一行便与市委常委、临河区委书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赵峻岭及相关领导进行了深入座谈。会谈围绕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核心定位——如何在内蒙古自治区扛稳“五大任务”、落实河套灌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展开了热烈讨论。双方共同聚焦一个核心议题:华维集团作为科创实业的代表,如何凭借其领先的智慧灌溉技术与可控农业模式,更精准、更高效地为这片“塞上粮仓”提供解决方案,赋能当地生态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麦浪深处,眼见为实,智慧灌溉让“四控”目标落地生根。
带着会谈的共识,吕名礼董事长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奔向田间地头。在农高区核心的万亩硬质小麦基地,眼前一望无际的麦浪诉说着丰收的希望。农高区负责人边走边指着延伸的滴灌带,兴奋地向吕董事长介绍:“吕总您看,通过华维这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特别是可靠的首部枢纽和‘农抬头’物联网管控平台,我们实现了田间管理的革命性变化。” 在场的当地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也纷纷补充,实打实的成效就在眼前:每亩地节省了近40%的水,化肥用量减少了30%。 这正是当地大力推行的“控水、控肥、控药、控膜”四控行动取得的关键性突破。吕名礼仔细察看了作物的长势和土壤湿度监测数据,赞许地点点头:“让每一滴宝贵的黄河水都精准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态效益和粮食产量,这是华维的使命。”
在中国农业大学位于临河区的实验基地,场景变得更加“未来感”。吕名礼一行在中国农业大学霍再林教授团队的江冰冰博士带领下,深入了解智慧灌溉在科研和实战中的精妙应用。基地里,华维的砂石过滤器、叠片过滤器如同坚固的卫士,保障着灌溉水的纯净;土壤墒情监测仪则如敏锐的眼睛,时刻捕捉着作物的细微需求。所有这一切产生的海量数据,都汇集到农抬头智慧农业云平台上。
江博士点开屏幕上一片玉米地的三维模型:“我们基于实时数据,构建了精细的作物生长模型,可以动态调整灌溉策略,实现真正的按需供给。” 结果令人惊叹:对比传统种植方式,这里的玉米和葵花实现了50%的节水和15%的增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基地的智能首部系统全部采用了华维设备,成功验证了华维“精准灌溉-盐碱地改良”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巨大潜力。吕名礼与在场的专家学者亲切交流,他表示:“把顶尖的科研成果和过硬的产品紧密结合,转化为农户地头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才是科技兴农的价值。”
千年水脉,数字赋能,调度中心里的黄河智慧。
考察的足迹还延伸到了河套灌区数字化指挥调度服务中心。这里堪称整个灌区的“智慧大脑”。华维团队在这里深入了解黄河水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被更智慧地调配,滋养着这片千万亩的肥沃土地。巨大的屏幕上,水流轨迹、闸口状态、农田需水量等信息清晰可见。数字化管理让千年水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效率。
务实合作,未来可期,擘画临河智慧农业新图景。
考察的高潮,再次回到“政企研学金服用创”协作的主题上。在实地见证了华维技术与模式在临河不同场景下的出色表现后,相关领导同吕名礼董事长就下一步如何更紧密、更深层次地服务临河乃至整个河套灌区的发展,共识出“产业扎根,服务河套”、“模式创新,振兴乡村”、“人才共育,持久赋能”等清晰的路径。
让高效灌溉技术能更快、更便捷地覆盖河套灌区这1000万亩的广袤农田。让华维ACA可控农业体系(第六谷模式)的理念与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让技术过硬的本土化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可持续推进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临河区副区长赵国栋在最后交流时表示:“华维的硬核科技基因与河套地区守护生态、产好粮食的使命高度契合。今天的考察和深入交流,更让我们相信,这次合作必将碰撞出火花,有望将临河打造成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标杆。”
科技引领,滴灌未来;实业赋能,农业可控。
这次临河之行,对吕名礼董事长和华维高管团队而言,是一次扎根大地、倾听需求的务实之旅。从区委的顶层沟通,到麦田里的实景呈现,再到农大实验室里的精准探索和调度中心的宏大管理,华维团队用脚步丈量着技术与需求结合的关键点。华维带来的不只是产品,更是通过“可控农业”理念与先进装备,助力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华维的科创实业正深深融入河套平原的希望田野,灌溉出更加绿色、高产、高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