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分享
【华维 讯】2014年两会正在召开,多名委员提案了关于肥料滥用而导致的水体面源污染问题。我们知道由于面源污染造成的诸如太湖、滇池蓝藻等极端严重的环境事故近年来频繁发生,作为肥料用量巨大的农业大国来说,如何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将成为社会乃至国家关注的热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肥料、营养盐、农药及其它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水体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最大的来源就是农田施肥。
面源污染导致蓝藻大量滋生
2013年农业部通报了30年来首次全国耕地土壤的普查状况。我国在占全球7%的耕地上消耗了占全球35%的氮肥,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且每年仍在不断增长,而肥料的利用率却在逐年下降,不合理施肥情况严重。农业部专家组成员、中国农业大学陈新平教授表示,我国每年消耗5000万吨化肥。在80年代,我们的肥料利用率在30%-35%,但是到2000年左右,肥料利用率只有28%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灌溉和施肥方式。
大水漫灌和遍地撒肥的传统方式造成了水和肥料的大量浪费,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带来了土壤的板结、酸化、土质和肥力的恶化,更重要的是大量肥料随地表水流入水体,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湖泊河流富营养化。与此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
传统施肥方式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建议减少肥料的使用或是研制新型科学的肥料配方。然而,肥料是作物增产高产的重要保障,因噎废食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处长高祥照博士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新肥料配方,都不可能根本性地减少肥料用量。
华维认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在于改变传统的灌溉和施肥方式,避免肥料的浪费和流失,提高利用率,而这些通过高效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华维简称“高效灌溉”)就可实现。
高效灌溉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新型精准灌溉技术。即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照土壤养分含量、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相溶后,通过可控的灌溉系统均匀适时适量按比例供给作物。
由于高效灌溉是将水肥溶液精准施加到作物根部,并可自由控制肥料用量,真正做到按需供给,极大地减少了肥料用量,并从源头上阻止了肥料被冲刷进入水体,是控制水体面源污染的最有效途径。
高效灌溉减少了传统沟渠输水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等水分损失,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不会引起低温及地下水位的急剧变化,结合培肥改土、覆盖保墒等农业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还有利于增强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减少农药用量,改善耕作层土壤环境。另一方面,高效灌溉具有省工、省肥、省水、省心、省电、省地、增产、增收、优质等超高的经济效益,是推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灌溉方式。
此外,高效灌溉还带动了治沙、水保、造林、种草等项目的发展,预防和抑制了新的水土流失,提高灌区植被覆盖度,促进农田水土生态系统及水文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华维呼吁,让我们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携手推广高效灌溉,逐步推动我国农业灌溉方式的升级转变,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始,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